毛主席对刘少奇同志说:我有我的弱点,我骂娘没有用!还是你厉害
前言:
1964年的一天,毛主席在与刘少奇交谈时表示:“我有我的弱点,我骂娘没有用。你厉害,以后要多抓总的。”
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,两位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毛泽东更是领导出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,打了一场场的胜仗,最终成功把敌人赶出中国。
那是遇到了怎样的情况,刘少奇做了什么事情,能让毛泽东说出这样的言论呢?
“骂娘”都没用
毛泽东同志一直都很重视对于基层社会的调查与研究,提出了为人民服务,走群众路线的革命纲领。1934年3月在延安的时候,毛泽东写了一本名为《农村调查》的书,其中提出了“眼睛向下”的调查研究方法。
而序言部分有一句话非常的经典:“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,不能放下架子脚踏实地,没有不耻下问的精神,是一定不可以的,是一辈子都不会真正了解到人民的需求和情况。”
其实这句话简单点说也可以理解为在开展调查研究的时候,要到群众中去,到基层去,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清楚实际情况。
毛泽东也深知“眼睛”的重要性,所以在各个时期都会督促同志们下基层、向下看。比如“两个务必”的警告等。
而毛泽东也一直是坚持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的,切实为全党同志做了标杆。早在1927年3月,毛泽东前往湖南做了23天的调查、研究,之后才写出了著名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,答复了当时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提出的各种问题。
很显然毛泽东的督促是有效果的,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,一些恶习逐渐暴露出来,官僚气息越来越强烈。
毛泽东发现了这一情况后,加大了督导力度,不仅严厉批评官僚气息是“低级的恶趣味”,强调:“我们党和干部都一样是最普通的劳动者,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‘官老爷’。”
同时还下达了许多具体的措施,要求县级以上的主要干部,只要是能干活的,每年都要抽一部分时间去工厂、工地或者下田等其他场所,和农民、工人一样做体力劳动,只要自己能做到就行,不在于做的多,而是好。
尽管毛泽东一再督促,甚至“骂娘”,总会有一些干部以“工作还没做完”、“太忙了,再等等”为借口逃脱,所以没能起到很大的效果。
后来刘少奇负责了“四清”工作,抓住当干部的痛点,不止一次的对干部直接讲道:“不能‘眼睛向下’,不下基层蹲点的干部,做不了省委书记、部长、中央委员。”同时还专门告诉负责党政干部升迁任免的中央组织部部长,背后意思不言而喻。
得到这一消息之后的干部们,自然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没过多久,1000多名干部离开机关单位,到基层蹲点,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去了。
这才有了后来工作报告中毛泽东对刘少奇感叹“自己不灵了,骂娘都不管用,还是你厉害”的话语。
难道真的是毛泽东的话“不灵了”么?其实不然,而是因为毛泽东追求的是党政干部从本质的升华,所以才会效果慢,看起来“不灵了”罢了。
毛泽东评价刘少奇是“一针见血的医生”
在1937年6月一次政治局会议上,毛泽东对刘少奇寄给中央的信件评价道:“他对于党在过去时间里的一些问题上所出现过的症状,说的基本上是对的,他的一生都在实际中领导群众工作,处理党内关系。他指出的这些问题很有用,是一针见血的医生。”
刘少奇从党和中国革命的利益出发,指出了白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错误问题,他坚持从实际出发,勇于提出问题,敢于接受批评,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。
“三天不学习,赶不上刘少奇”
毛泽东和刘少奇从1922年相识,共同作战相互支持,砥砺前行将近50年,两人之间也是相评甚高,互相欣赏。当时在青年中还曾流传着“三天不学习,赶不上刘少奇”和“一天不用功,赶不上毛泽东”的话语。
在新中国成立之后,一切都处于待发展的状态。在这种状况下,毛泽东清楚的意识到我们应该提高思想和文化水平,形成一个全新的社会。
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,毛泽东开始号召干部们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,并以身作则,将活到老学到老贯彻到底。
有一次,毛泽东在延安开会时,说道:“我们一定坚持学习,不能因为我们现在逐渐年迈了,而放弃学习。包括我自己也是,如果我只能再活十年,那么我就一定会学习九年三百五十九天。”
同志们听了毛泽东的发言之后,也深受感触,一批一批的干部都投入学习,不断汲取知识。在当时,随处可见延安的干部们不是拿着报刊就是拿着书籍在阅读、学习。他们利用饭前、饭后、睡觉前的空余时间去阅读、去学习、去进步。
而其中当属刘少奇最为突出。刘少奇从小就热爱读书、善于动脑,在年幼的时候就阅读了大量的古书典籍。青年时期,他接触到了共产党,学习到了更为先进的思想,期间也写下了大量的感悟。
刘少奇还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提出了: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,也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做了结合,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新中国。”他的这一提议实现了党内思想的第一次质的飞跃和提升。
刘少奇同志的独到见解和灵活思维,受到了党内领导人的高度认可和赞赏。毛泽东对此也早有耳闻,这才说出了“三天不学习,赶不上刘少奇”这句话。
大家听到这句话后,并没有觉得这里边有夸大的成分,他们对于刘少奇这位“学霸”是十分认可的,对于他的学习能力也是十分佩服的。
于是大家也纷纷开始去了解刘少奇的故事,学习刘少奇的学习精神,然后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。党内的学习氛围一片大好,格外浓烈。
在听到毛主席这句话后,刘少奇也没有狂妄自大,反而开始琢磨毛主席这番话的用意。他明白:毛主席这句话看似简单,是在夸他不断学习,其实也是为了激励更多的同志学习,鼓舞大家的学习热情。
于是有了后边“一天不用功,赶不上毛泽东”的回复,这与毛泽东的话正好相呼应,更是有了一种争相向对方学习的势头,一时间把党内学习氛围推上了高潮。
结语
关于毛泽东和刘少奇这一对所谓的“学习对手”的故事也是流传许久,更是激励了党内同志的自我反思和向先进同志学习的热情。
而现在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,更不能忘记学习,保护好革命先烈们为我们建立的美好生活,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。

